林鵰雌雄成幼與曆年的辨識
( 林鵰物語 10) 蔡振忠 2019/5/29 初稿 儘管目前跟林鵰的緣份只有短短的六年多,加上每年能出門賞鵰的時間如等比級數地遞減中。所幸,在社群網站的活絡與友朋的協助下,得以持續架構辨識系統,並趨於成熟。此篇旨在分享這些發現過程間的意趣。 一、發現的重要歷程 1 、 2012/12 觀察點因為持續有兩隻林鵰活動著,藉由飛羽的特徵,很快地掌握個體間的特徵 ( 個體辨識) , 甚至發現兩隻的互動相當親密且頻繁,另有一隻當年生的幼鵰( 當時也僅知道應該是幼鵰,但說不出個所以然。) 2 、 2013/10 月底 ,兩隻林鵰 ( 已經觀察一年 ) 在面前戲耍了近一個小時,從擬交配( 雌鳥還不想懷孕,選擇往後倒 )( 圖 1) 、銜枝、對爪 ( 圖 2) 、展示飛行 ... 等精彩行為。記得當時只是用 " 大家來找碴 " 的方式,將雌雄個體放在同一頁面上;但,就像 《 猛禽觀察圖鑑 》 寫的 ” 雌雄同型 ” ,在翼形與氣質,兩者從圖面是看不出區別的,不過,卻讓我注意到了 尾羽淡色橫紋的差異 ,也開始分析台灣各地的影像紀錄。然而,母鳥在飛行上的特性( 多平飛,傾角不大) ,要拍出能辨識的全開尾羽圖,有相當大的難度,尤其林鵰又是易拍難精的猛禽之一,這在日後收集資料時,存在著諸多的困難。 圖 1 左雌右雄 。 當時雄鳥從稜線後方帶了一根小樹枝出現,接著停在雌鳥旁邊,還故意撇頭裝帥,下一秒,雄鳥突然撲向雌鳥上空打算來個愛的抱抱,不過聰明的雌鳥,直接往後倒閃避。 圖 2 上雌下雄。 那天,兩鵰玩著玩著,突然就往面前衝來,更驚奇的在後頭,就是上面組合圖的對爪,目測距離約40米內,由飛行技巧比較好的雄鳥翻身,如果是體型較大的雌鳥,會墜鵰,當時離地高度不及50米。 3 、 2014/08 再度記錄到當年生的幼鵰,翻開 2012 年的影像,卻發現兩隻幼鵰在 尾羽的呈現亦不同 ( 圖3) ,驚訝之餘,更思及,難道幼鵰就分得出雌雄嗎 !? 而這兩種尾羽型態的個體,在各地,日後陸續都有影像紀錄。 圖3 4 、 2016-01 幼鵰與成鵰的特徵差異掌握後,接著針對影像做曆年( 年齡 ) 的界定。看了好一陣子後,疑問不停地冒出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