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9的文章

林鵰食性的探索

圖片
( 林鵰物語 08) 林文宏  2019/2/28初稿 上一篇 林鵰物語〈漫談猛禽的食性〉文初筆者開宗明義指出:「瞭解 食性是快速認識一種猛禽生活史與生態的鑰匙 」 。這是因為猛禽(鷹形目 + 隼形目)的食性極為多樣化,不同猛禽各有其擅長獵捕的對象、及特有的獵食技巧,一旦 瞭解 食性,牠特有的身體結構、獨門本領、偏好的棲地、活動的時機、領域的大小、與其他猛禽的競爭關係 … 等,都會變得很容易解釋,也就能突顯出牠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不二角色與重要性。很巧地,上個月( 1 月號)的《科學人》雜誌刊登了筆者撰文的 〈林鵰的神祕菜單〉一文,主旨就是在介紹林鵰的食性,也 接續了食性的議題。其實早在 2012 年,由林業試驗所補助台灣猛禽研究會攝製的生態影片《山林魅影 — 林鵰》中已將林鵰的食性做了很清楚的實況報導,也是對此議題的首度揭密。但不論《山林魅影 — 林鵰》紀錄片或《科學人》的短文,都受限於片長或篇幅,僅能以較精簡的方式概述,未盡完整,因此本篇 林鵰物語再度以林鵰的食性為主題,雖然與上述二文獻的內容有不少重複,但將 猛禽研究會團隊探索這個議題的過程描 述的更詳盡,也加上更多補充資料與個人闡述。 從 1980 年代至 21 世紀初,林鵰對於觀鳥人而言逐漸不再陌生與遙遠,牠如魅影般緩慢盤旋於林冠低空,巨大的黑影近距離掠過人們身旁,這樣的場景就是許多邂逅者對牠的共同印象。筆者對林鵰一直情有獨鍾, 1992~1994 年任職於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期間為了執行猛禽調查計畫,有機會在台灣山林到處追尋林鵰的蹤影,也獲得不少鳥友提供紀錄,經由這三年的調查, 發現林鵰並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稀少,牠的分布遍及全島各處山林,但每處的數量都不多,呈現廣泛而稀疏的分布。在大致完成全台林鵰分布的初步調查後,筆者將觀察的重心轉移到「林鵰究竟吃甚麼?」,也就是林鵰的食性。然而,每當好不容易找到林鵰時,即使距離不遠,也僅見牠貼近樹頂低飛,穿梭在林冠層之間,有時甚至會撲進樹冠叢內,似乎正在獵食。但牠究竟在搜尋什麼動物?又是如何抓到牠們?透過望遠鏡的觀察,視線重重阻礙,即使看了多次仍得不到有用的線索。 1994 年,筆者與一群關心猛禽的同好發起成立「台灣猛禽研究會」,越發積極調查林鵰,其後幾年雖然把林鵰的分布紀錄不斷拓展,但在林鵰食性調查上仍毫無進展。唯一的收穫是筆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