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8的文章

新世紀林鵰分布的變化

圖片
( 林鵰物語 06) 林文宏 2018/ 11 / 29 初稿 上一篇林鵰物語〈 20 世紀林鵰分布調查的回顧〉整理了上一世紀台灣人探索「台灣哪裡有林鵰?」的歷程,若以每 10 年為一個世代來看, 1970 年之前台灣幾乎沒有鳥類調查研究可言,當然也幾乎沒有林鵰的記載(僅有 2 筆美國人所作的紀錄)。 1970 年代台灣開始有觀鳥社團與活動,但開拓者尚非常少,留下的林鵰紀錄頂多 10 筆。 1980 年代三個鳥會(台北鳥會、台中鳥會、高雄鳥會)快速成長,觀鳥者的數量漸增,辨識技巧也逐漸精熟,但受限於造訪的地點有限,林鵰紀錄的點位仍很少。 1990 年代各縣市都成立了鳥會,觀鳥活動終於全面普及,不僅人數大增,造訪的地點也大致遍及全台。換言之,直到 1990 年代對林鵰的探查才稱得上是「分布調查」,因地點具有足夠的廣度、也具有重複取樣的可信度,雖然仍有不少深山或偏遠地區缺乏調查資料,但多數淺山及路況良好的中高海拔地區是否有林鵰,已獲致蠻可信的調查結果。 進入 21 世紀迄今的 19 年來,不僅觀鳥者的數量更多,拍攝野鳥更成為非常熱門的戶外活動,此外各鳥會舉行的、或與相關政府機構(如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)協同舉行的各種鳥類調查活動也逐年增強其涵蓋面與深度,還有透過發達的社群網路徵求鳥類紀錄的團體(如台灣猛禽研究會的臉書社團「 RRGT 林鵰紀錄徵求站」),及響應全球性鳥類紀錄資料庫 eBird 的眾多鳥友等,這些不同途徑的「公民科學家」都對於鳥類分布調查做出很大貢獻。在這些非常發達的公民科學的調查與資訊分享之下,林鵰的紀錄當然比起上一世紀大幅增加。 在上一篇物語中筆者強調:生物是活的,物種的分布隨著時間而改變是很正常的現象。本文將以台灣猛禽研究會所收集與維護的「林鵰紀錄資料庫」為資料來源,以筆者在猛禽會所舉辦的「 2015 台灣猛禽生態研討會」及「 2018 林鵰調查交流研習會」這二次會議上所報告關於林鵰分布現況的講稿為概要,列舉近年林鵰的分布與過去有顯著變化之處。為求單純,本文僅以分布的變化作為論述重點,至於造成變化的複雜因素,則留待以後再做探討。 ● 林鵰分布現況 截至 2018 年 6 月底止, RRGT 林鵰紀錄資料庫已收集了約 2080 筆林鵰紀錄,來自 271 人所提供。整體的分布圖如下: 林鵰紀錄點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