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8的文章

20世紀林鵰文獻的回顧

圖片
( 林鵰物語 04) 林文宏 2018/9/16 初稿 知識得以完整建構,有賴長期耕耘與小成果的累積。在探索前方未知祕境之前,若能回顧前人辛苦踏查的蹊徑,必然有助於掌握更好的前進方向。 對於林鵰的探索亦然, 21 世紀以來由於觀察紀錄大增,人們得以獲知更多牠的生命之秘。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林鵰的瞭解甚為有限,僅有少數作者整理發表了當時所知的有限知識,這些為數不多的舊文獻於今回顧更顯得彌足珍貴。本文選介若干 20 世紀下半葉曾描述林鵰的書籍文獻,中文與英文都有。為尊重原智慧財產權,本文僅重點選介,不便完整翻拍或全文引述。 鳥類學從 19 世紀「大發現」與「大命名」時代的開啟至 20 世紀中葉(大約 1950 年)這百餘年間,凡屬科學進步國家勢力範圍內的物種,多少已有基本觀察與文獻描述,例如:歐洲、美國、澳洲、日本、英國殖民地、非洲法屬殖民地等。反之,在上述先進國家勢力範圍以外的地區,例如:南美洲、東南亞,除非有卓絕的博物探險家前往踏查(例如華萊士之於馬來群島),否則物種的資料就很欠缺。 林鵰是典型的東洋界物種,分布於 印度、東南亞、南洋群島、華南及台灣,大致上就是亞洲溫暖地帶,這範圍內並無先進國家,所以林鵰並無法如歐洲或美國的猛禽般,很早就有許多文獻資料。但其中的印度卻值得特別一提,印度是個人口眾多的古國,雖然科學並不先進,但其宗教、哲思卻影響世人甚深。由於多神信仰,印度人覺得所有動物都可以是神的化身,所以自古以來對於動物的觀察頗為深入,而獵人亦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獵技,例如現代科學家捕抓猛禽的某些陷阱技法就源自於古印度獵人。 19 世紀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後,印度人對於野生動物的知識遂經由熱愛博物學探索的英國人,及後來的印度學者,透過英文文獻傳播給世人。直到今日,我們在英文文獻上查到的林鵰資料多數仍源自印度。例如:林鵰雖是由荷蘭動物學家丹氏( Coenraad Jacob Temminck, 1778~1858 )率先命名,但察覺林鵰的獨特性並將牠提升為新屬 Ictinaetus 的,卻是在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工作的英國動物學家 Edward Blyth ( 1810~1873 )。 林鵰自從 1822 年被命名、 1843 年提升為新屬後,漫長的百餘年間幾乎沒有其他科學文獻進一步描述牠。其實不獨林鵰,許多鳥種亦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