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18的文章

林鵰的形態特徵

圖片
( 林鵰物語 03) 林文宏 2018/8/14 初稿 猛禽( raptors, birds of prey ),就如同一般人早已熟知的形象,是一群具有彎鉤嘴喙及利爪、具殺戮能力的鳥類。本文的 「 猛禽 」僅指 日行性猛禽,不含夜行性的貓頭鷹。根據 Clements 2017 年的世界鳥類分類名錄,日行性猛禽自原本的 2 目分裂為 3 目:美洲鷲目( Cathartiformes )、鷹形目( Accipitriformes )、隼形目( Falconiformes ),共有 5 科 86 屬 321 種。 雖然全世界 321 種猛禽都具有相同的 「 鉤嘴 + 利爪 」典型特徵,但若細觀其形態,在許多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歧異。以體型大小為例,全世界最大的猛禽是加州神鷲與安地斯神鷲(兩者約略等大),身長最大可達 127 公分、翼展可達 310 公分、體重可達 15 公斤;反之,全世界最小的猛禽是白額小隼與黑腿小隼(兩者約略等大),身長最小僅 14 公分、翼展僅 27 公分、體重僅約 30 克,前後兩組在身長與翼展這二項維度上差了將近 10 倍,推估翼面積相差近 100 倍,體重則相差 500 倍。即使是兩種體型相近的猛禽,也有許多細部構造的不同。例如東方蜂鷹與普通鵟(或稱「東亞鵟」),兩者的身長都約 55 公分、翼展都約 130 公分,然而前者頭小頸長、趾爪纖細尖銳,後者頭大頸粗短、趾爪相對粗壯,足堪對比。除了上述二例之外,猛禽在翼形、翼載、尾形、喙形、爪形、鼻孔、虹膜顏色、毛足或裸足 … 等外觀可識別的形態上都有諸多歧異,且歧異度之高是其他類群的鳥類難以望其項背的。 為何猛禽的形態會有如此高的 歧異度?這與牠在生態系裡扮演「掠食者」,具有獵殺小動物的能力有關。一個大的生態系裡可存在著眾多不同類群、不同大小、不同微棲地、不同習性的千萬種小動物,但一種猛禽只可能演化出適合獵捕少數幾類小動物的結構與本領。例如某種猛禽一旦演化出適合抓鳥的結構,牠就拙於抓蛇,但大自然就有機會演化出另一種適合抓蛇的猛禽,與抓鳥的猛禽互不競爭,得以共存。加上猛禽是善於飛翔的鳥類,得以遷移至更遙遠的新領域,在各種截然不同的生態系裡演化出適合該系統的掠食者角色。所以全世界除了大洋上與南極洲之外,所有陸域生態系都有猛禽存在,各自以不同的樣貌,擁有自己的一片天。